欢迎您光临大石头林业局网站.我们将为您提供最全面的服务.
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
网站首页 >> 生态建设 >> 生态建设

加强生态道德建设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乎生态安全与人类生存
    生态文明是人类一切文明的基础,从世界范围内生态演变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来看,有些曾经取得辉煌成就的古文明之所以失去其昔日的光辉或者消失在历史的遗迹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系统被破坏了。几千年的历史表明,中国的生态演变也是自然与人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尽管历代思想家们对“天人合一”的解释不同,但其中的要义就是把人和自然看成一个整体,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强调“天道”和“人道”的合一,或“自然”与“人”的合一。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追求“天人合一”作为最高境界。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善待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合理利用地球上有限的资源。18世纪的工业革命,揭开了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序幕。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化日益扩大,不同国家经济结构的变迁逐渐呈现出阶段性的演化特征,其直接后果便是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虽然这场革命对于人类财富的积累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进步,但对于人类的生态环境而言却是一场无法比拟的灾难。英国于19世纪60年代、美国和法国于20世纪初完成了传统工业化过程,德国于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日本等国也于20世纪70年代,先后完成了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尽管不同国家完成传统工业化的时间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经历了能源、矿产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高污染的过程。如今,人类已经进入一个史无前例的飞速发展时代,然而,当人们为之兴高采烈的时候,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枯竭、人口膨胀、土地荒漠化、酸雨增多、森林退化、粮食短缺、温室效应、物种灭绝等生态问题也接踵而来,使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安全问题。面对这样的困境,现代西方的思想家和环保人士们分别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唤,全球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已经演化为世界性的绿色浪潮,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已由上世纪70年代的6个增加到目前的180多个。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建国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尖端科技发展水平等多项指标在世界上位居前列。但是也必须看到,我们为自己的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代价。我国的生态环境基础原本就很脆弱,每年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很惊人。更令人担忧的是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正因为如此,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已逐步上升为国家的生态安全问题,并且在国土、水资源、生命健康和生物等四个方面突出地表现出来。目前导致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疾病,绝大多数都与食品、水质、空气质量的恶化有关。据联合国开发署公布的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1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中,有超过1亿人口生活在空气污染超标的环境中;全国每年因空气污染导致1500万人患支气管炎,2.3万人死于呼吸道疾病,1.3万人死于心脏病。另外,根据《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所公布的情况,近年来国家对生态保护和建设虽然予以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生态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控制,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仍在加剧,危害仍在加深,有些地方“边建设边破坏,建设赶不上破坏”的现象非常突出。据统计,我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2万平方公里,而且每年还在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破坏森林、挤占森林的现象屡禁不止,每年有200万公顷的有林地逆转为无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全国90%以上的天然草原正在不同程度地退化,草原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达1.35亿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1/3,并且每年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重点流域污染问题仍非常严重,大量工业污水和农药、化肥以及生活污水、垃圾的污染,已导致黄河全流域严重污染,黄河干流40%河段的水质已丧失了水体功能。这种状况若得不到持久而有效的遏制,将意味着大片国土失去对国民经济和人类生存的承载能力,将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带来更为严重的威胁,也将给我们子孙后代造成难以弥补的灾难。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文明进步与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而且体现在公平公正、共同富裕、道德进步、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等社会文明的诸多方面。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挑战,更加需要倡导和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态文明,从根本上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是由于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的道德主体,不仅应该从道德的角度考虑人际关系问题,而且要从道德的角度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要考虑有利于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要考虑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其他物种的繁荣,应当看到,生物本身具有进化的机制,因而导致旧的物种不断消失,新的物种不断形成,使生物的多样性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然而不幸的是,由于人类的滥采乱捕和掠夺式的利用,造成了许多物种的单一化和一些生物的灭绝。同时,由于人类的不当行为所引起的环境变化速度和强度超过了生物适应度的变化速度和强度,使得人类自身的不文明活动成为世界上生物灭绝速度加快的关键因素。
    应当看到,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确具有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充分权利,但是,人类为着自身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又必须自觉地保护、节约自然资源,保持自然资源的稳定性。其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比较平衡的生态系统及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资源环境,而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又是有限的。因而,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强化生态补偿意识,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努力使自然生态过程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又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既将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价值观的核心,又不能把人类自身当作大自然的主宰,任意用人的需要来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由此可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确保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安全,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作为一个长期的过程,始终是在对各种不和谐现象的斗争中发展的。既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就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同时,由于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因而,应当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一种根本的和长远的价值取向。我们既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又要正视目前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逐步以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取代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和生态高破坏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必要的条件。此外,应当以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快环境科技创新,加强污染专项整治,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强化企业和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严格环境执法,加强环境监测,定期公布环境状况信息,严肃处罚违法行为;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等。与此同时,持续不断地加强对全体国民的生态道德教育,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
    生态道德教育今后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总的来看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进一步深化对生态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人们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对社会的依赖性与其对自然的依赖性,构成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经济发展中的透支等现象,并非主要出自科学上的无知或技术上的缺失,而是与人们的道德水平直接相关。确立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生态道德这一触及全人类的道德规范的必然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教育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而展开,相对忽略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包括人类与其他生命之间关系的教育;而且,即使是现有的生态道德教育,也大都停留在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上,而没有把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其中的重点来进行。针对目前我国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提高全民对生态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尤为必要。
    第二,注重全民生态道德教育的系统化。生态道德教育是生态道德建设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态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其目标得以实现,就必须选择和运用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方法和途径。生态道德建设从其自身的体系来说,应当包括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约束和生态道德实践三个方面,而生态道德教育是这个体系的重要环节。能否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是否具有良好品德的标志之一,也应成为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生态道德教育,包括生态道德意识教育、生态道德规范教育和生态道德素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生态道德意识教育的目的,在于使生态道德思想转化为人们的生态道德实践,并且使其真正成为公民的一种素质,其中,开展自然价值意识和生态美意识的教育,进行绿色消费意识和适度消费意识的教育,以及实施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创造意识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几个方面。从生态道德规范教育的作用来看,主要在于使人们尊重生命、尊重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正确处理控制人口与合理消费、适度发展与维护生态平衡、消除贫困与反对奢侈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道德素质教育的意义在于,只有持续、有效地提高人的生态道德素质,才能使人拥有保护自然和生命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知识、道德能力与道德习惯,才能自觉遵循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从而更好地履行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道德义务与责任。
    第三,把国家生态安全作为生态道德教育的重点。所谓国家生态安全,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由水、土、大气、森林、矿物等组成的生态环境、生态资源处于良性循环,生物圈和食物链处于无缺失状态。国家生态安全观是一种区别与传统意义的现代国家安全观,它既与国家的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相关,又是国家安全体系的载体和基础。全球环境的变化,国民生产、生活方式的状况,跨越国境的污染,生物的入侵以及军事冲突与战争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国家的生态安全。如今我国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严峻的生态安全问题,如果对国家生态安全不及时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严厉措施,就会给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因而,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建立国家生态安全预警与防范体系,改变经济增长和资源利用方式,开展国家生态安全的国际合作,形成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环境战略影响的评价等;另一方面,要把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相关举措作为全民生态道德教育的重点,并且通过各种现代传媒对有关案例适时加以披露,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对一切导致生态恶化现象的危害性引起高度警觉,进而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化为全体国民的自觉行动。
    (作者: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会长)

主办:大石头林业局 承办:大石头林业局党委工作部 地址:敦化市大石头镇中心街
邮政编码:133702 大石头林业局版权所有 吉ICP备2020006479号-1 技术支持:支点科技